2019下半年廣東教師資格證高中《化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真題及答案解析
- 時間:
- 2019-11-15 10:24:41
- 作者:
- 朱老師
- 閱讀:
- 來源:
- 廣東教師資格證報名




一、單項選擇題
1、缺
2、A
3、C
4、D
5、C
6、D
7、C
8、缺
9、D
10、缺
11、C
12、D
13、D
14、A
15、B
16、D
17、C
18、缺失
19、缺失
20、D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21題12分,22題13分,共25分)
21 [答案要點] (1) 觀察是獲得化學實驗事實的根本方法,良好的觀察能力對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實驗觀察能力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①具 備清晰的實驗觀察目的。有了明確的觀察和目的,才能用正確的觀察方法和觀察順序進行觀察,才能夠服從教學目的。
②邊觀察邊思考。實驗觀察不僅是觀察實驗操作的每一步, 也要思考每一步的作用是什么,不僅要觀察現象,也要思考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要注意觀察與思考相結合。
③客觀的觀察和記錄。觀察是反應實驗事實的依據,在此過程中,學生應該如實的反映和記錄觀察到的實驗現象。
④積極參與分組實驗,能將觀察與思維相互滲透,觀察愈深入,思考愈深刻,就愈能從大量的現象中獲得規律性的結論。
以上幾點能夠體現出學生的良好的觀察能力,也是教師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上應該不斷努力的幾個方面。
(2)化學實驗是通過學生的視覺、聽覺、嗅覺來形成感性認識的,通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實實驗,能有助于學生形成真實思維,加深對反應物特性的理解。以鈉和水的實驗觀察為例。
將一小塊鈉投入盛有蒸餾水的小燒杯中,觀察實驗現象。
①鈉熔成一個光亮的小球,浮在水面上:一說明鈉的熔點低,密度比水小。從視覺感官中得出:鈉的熔點低,密度比水小。
②小球四處游動,發出嘶嘶響聲一說明有氣體放出,推動小球四處游動。從聽覺感官中得出:反應劇烈,有氣體放出。
③小球逐漸變小, 最后消失。從視覺感官得出:反應快,金屬鈉反應完;觸覺:接觸小燒杯外壁,微熱,反應放熱。
我們向反應后的溶液中滴加幾滴酚酞溶液,觀察現象。視覺:溶液變紅,說明有堿性物質Na批生成。
那么鈉和水生成的氣體是什么,怎么檢驗呢?
可能是H2或02,可以用一支小試管收集,靠近火焰,若能產生輕微的爆鳴聲則是H2。
昕覺:反應劇烈,有H2放出;嗅覺:氣體氣味是無味。
22. [答案要點]
(1)從表中元素與H2化合的難易程度可知: VIIA 族元素的非金屬性從上到下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而減弱。
(2)表格教學法是反應化學知識內在聯系的最適宜的教學方法之一。 其呈現知識的形式符合學生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的認知規律,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具體體現在:
①濃縮教材,簡化教程“要點濃縮化”
由于概括歸納能力的限制,學生常常對容量大,知識點多的章節,難以從整體上把握其內容,如果教師能利用表格這一- 直觀性很強的教學輔助工具對章節內容進行高度概括和濃縮,學生就能更好作整體駕馭。
②縱橫比較,條分縷析“復雜關系簡單化”
教師要善于利用對立雙方事物的聯系進行比較,在新知識之間搭橋對比,抓住不同點,突出特征,強化印象,幫助學生理解的更透徹。
③總結概括,鮮明簡約“復雜知識系統化”
通過表格的合理利用,可以強調化學知識的整體結構,突出化學知識的縱橫聯系。

三診斷題(本大題1小題,15分)
23. [答案要點]
(1)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2)氯氣具有強氧化性,能把澳離子氧化為單質溴,因此向苦鹵中通入氯氣可提取溴,
A正確;粗鹽中的鈣離子、鎂離子可采用沉淀法除去,所得氯化鈉溶液可采用重結晶等過濾提純,B正確;工業上常選用來源更廣泛、價格更便宜的石灰乳作為沉淀劑,用氫氧化鈉不經濟,C錯誤;富集溴一般先用空氣和水蒸氣吹出單質溴,SO2具有還原性,能被溴氧化,再用SO2將其還原吸收,D正確。
(3)如果讓我講解本題,我會先分析出本題的考查點,即本題從知識上考查物質的分離和提純,考查了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熟練度和靈活運用情況,明確常見的化學實驗基本操作以及常見物質的性質是答題的關鍵。點到關鍵之后在啟發學生根據選項回憶總結之前學過的鹵族元素氧化還原性遞變規律,根據規律請學生判斷A選項;針對B選項,引導學生復習總結常見的除雜方法和除雜的實驗操作,粗鹽中的雜質主要有什么,可以通過加入哪種物質后用哪種實驗操作除去; C選項是考查了沉淀劑的選擇,一是要達到目的,二是要符合化學工業中的經濟性原則; D中讓學生討論對比溴與SO2的氧化還原性,從而得出結論。總之,我認為在講題教授解題思路時,一定要注重先分析出題目考察點,然后啟發引導學生從認知中調取相關的內容進行鞏固,老師則要促進學生對知識與靈活運用解決實際問題間聯系的建立,促進學生下次解題時知識的靈活遷移運用。
四、案例分析題(本大題1小題20分)
24. [答案要點]
(1)在該案例中,教師采用了學生自主實驗和教師演示的方法,以談話和討論為主,教師串聯講解為輔的啟發式教學。體現了如下教學策略:
①通過圖文并茂的多媒體展示,學生能更直觀的認識到甲烷的性質和用途,很好的引出本節課的主題,為后續學習甲烷的分子結構及物理化學性質等奠定了基礎。
②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采用談話法創設問題引入課堂,一方面在復習舊知時的同時,也很好的幫助學生建立了新舊知識的聯系;另-方面也很好的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引發了學生積極思考,生動活潑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并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的獲取知識。
③給出實驗材料請學生自己動手搭建甲烷分子結構這一過程,使學生對甲烷的結構式有了更清晰深刻的認識。教師采用演示實驗請同學們觀察回答的策略,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學生在這一過程能更清楚的理解為什么正四面體是甲烷分子最穩定的自然狀態。
(2)在高中有機化學教學中,往往先學習有機物的結構,再學習其性質和用途。
首先,學習有機物的結構能很好的了解到分子中各個原子的連接方式,分子的構型如何,此種構型對其穩定性有那種影響,結構中含有那些官能團,這些官能團具有那些性質,可參與哪些反應,這都可以作為預測有機物性質和用途的依據。
其次,我們可以根據有機化合物的官能團中各鍵的極性強弱、碳原子的飽和程度來推測該物質可能發生的化學反應。需要注意的是,在推測有機化合物的性質時還應考慮官能團與相鄰基團之間的相互影響。
最后, 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先學習結構推測性質,再由性質鞏固對結構的認識,符合化學教學的思維方式和邏輯。
(3)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合作探究活動的作用有:
①給予學生更多展現自我的機會。探究性實驗是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學生是探究的主體。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堅持少講精講,要讓學生擁有更多可以自行支配、獨立思考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有更多自主選擇的權利,有更多自我展現的機會。
②激發學生參 與實驗的激情與動力。通過合作探究活動讓整個課堂教學具有濃郁的探究氛圍,合作時, 每個成員都有明確的分工,學生在進行時會更有熱情,也有利于段時間內收獲到多種解決問題的想法,思維得到發散和開拓。
③通過這種 互動的教學模式,課堂氣氛得到活躍,合作是從學習的組織形式相對于個別
學習進行分類的,加強課堂中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在互動式教學
中鞏固學到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五、教學設計題(本大題1小題,30 分)
25. [答案要點]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認識氯 氣能部分溶于水,掌握氯氣跟水的反應,了解氯氣可用來溧白殺菌,掌握次氯酸的化學性質。
②掌握氯氣的漂白原理,從中進一一步認識氯氣是一 -種活潑的非金屬單質。
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通過學生自己分析、制定研究方案、動手做實驗、培養其表達、觀察、分析能力。讓學生掌握分析、制定實驗方案、抽象概括的科學方法。
②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實驗,增強了同學們對身邊的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②在對問題的解決中能培養學生事實求是,言必有據的科學學習態度和自信、自立、自強的優良品質;能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通過氯氣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體會化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方法:
教法指導:采用以實驗探究為主的教學 方法進行開放式教學,在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等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參與和主動探索意識,激發學生學習激情,開拓學生思維,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感知和探索新知,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集體主義情感。
學法指導: 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發展新知識,不搞零起點上課,做到學生能自學的知識就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去學,采取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法。
教學過程:
[導入]:投影,播放某市最近發生水污染,出現刺鼻異味,市民大量搶購自來水,播放相關新聞視頻。
師:從視頻中,同學們知道自來水為什么會突然出現刺鼻異味呢?這股異味是從何而來呢?
(播放 - -張圖片,圖片為用污染的自來水做實驗,將硝酸銀溶液滴入到自來水中產生大
量白色沉淀的實驗)
師:從圖片和新聞中我們都知道,自來水中投入了大量的氯氣,可是為什么自來水要投入如此多的的氯氣進行消毒呢?同學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奧妙呢?
生:想
師:同學們的求知欲都很強啊,那么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探討學習下氯氣的漂白性吧!
[新授] :
師: (提問) 新課之前,大家一起來做一個小實驗,將我們實驗臺上的有色紙條或布條、有色花瓣放入盛有1/3體積新制氯水的廣口瓶中,蓋上玻璃片,觀察現象。開始吧!
生: (操作)
師:大家都觀察到了什么現象呢?
日
生:有色布條或紙條褪色,有色花瓣被漂白。
師:通過這個實驗大家能得出什么結論呢?
生:氯水具有漂白性,能使源白有色物質。
師:那么大家想一下氯水為什么具有漂白性呢?可聯系下之前學習過的氯氣與水的反應方程式。
生:有的說的氯氣分子起到的作用;有的說是氯氣中次氯酸的漂白作用;還有的說是兩者的共同作用..
師: 看來大家的想法出現了分歧呀!那么我們現在再進行一個實驗來檢驗下我們的猜想吧。現在將有色紙條或布條、有色花瓣放入盛滿干燥氯氣的集氣瓶中,蓋上玻璃片,觀察現象。開始操作吧!
師:好,現在大家通過實驗發現了什么呢?
生:有色的布條或紙條,有色花瓣都沒有被漂白。
師:那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呢?
生:氯氣本身沒有源白性,溶于水生成次氯酸后,次氯酸(HCIO)具有強氧化性,因此,次氯酸能殺死水中的病菌,起到消毒的作用。氯水也因含有次氯酸而具有漂白作用。事: 大家總結的真精辟!那么老師出道題考考大家。
[鞏固]
師:大屏幕上有一道關于氯氣漂白性的題目,大家看一看,能不能很快告訴老師答案?
[小結]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獲。
[作業]
師:充滿趣味的化學課就要結束了,給大家布置一個小任務,課后查閱資料,了解①為什么選用氯氣對自來水進行消毒②氯氣消毒的優劣③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劑還有哪幾種。
好,本節課就到這里,下課!
點擊繼續閱讀>>
掃碼登錄
掃碼關注“廣東教師考試信息”微信公眾號
即可查看余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