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上半年中學教師資格筆試《教育知識與能力》真題及答案解析
- 時間:
- 2024-03-19 13:58:09
- 作者:
- 吳老師
- 閱讀:
- 來源:
- 廣東教師資格證報名




2024年上半年教師資格證筆試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真題及參考答案
(注明:試題來源于考生回憶和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參考)
一、單選題
1.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為中國教育的發展探尋新路,被毛澤東稱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的是( )
A.陶行知
B.黃炎培
C.晏陽初
D.蔡元培
【解析】A
2.下列選項中,教育家與其提出的理論對應正確的是 ( )
A.巴班斯基一教學與發展理論
B.加涅一結構主義教學理論
c.贊科夫一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
D.洛扎諾夫一范例教學理論
【解析】B
3.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造就全面發展的唯一途徑,但是在教育史上,曾經有過漫長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的階段。這個階段始于( )
A.原始社會
B.奴隸社會
c.封建社會
D.資本主義社會
【解析】B
4.一個生而失明的孩子,很難被培養成一個畫家。這反映的影響人的身心發展因素是( )
A.遺傳
B.環境
c.教育
D.個體能動性
【解析】A
5.經濟學家舒爾茨提出的“人力資本”理論主要反映了( )
A.教育對人口結構的調節作用
B.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c.教育對社會文化的傳承作用
D.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維護作用
【解析】B
6.《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指出,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全面貫徹黨的權教育方針,并將培養人的質量規格表述為( )
A.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
B.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保衛者
c.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D.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
【解析】C
7.在現代學制發展過程中,我國學制主要采用的是( )
A.雙軌制
B.單軌制
c.多軌制
D.分支型學制
【解析】D
8.教材編排的兩種基本方式是( )
A.綜合式和分支式
B.學科式和活動式
c.直線式和螺旋式
D.統一式和分散式
【解析】C
9.在我國當前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中,明確規定研究性學習是哪類課程?
A.必修課程
B.選修課程
c.地方課程
D.學科課程
【解析】A
10.為了避免學生考試作弊,學校制定了相關制度,規定凡在考試中作弊者,一律取消參與各種榮譽評選的資格。這種做法屬于哪種德育方法?
A.榜樣示范法
B.品德評價法
c.自我修養法
D.說服教育法
【解析】B
11.在皮亞杰兒童道德發展階段劃分中,公正道德階段一般是指( )
A.10歲以后
B.12歲以后
C.14歲以后
D.16歲以后
【解析】A
12.在一次旅游時,張明一眼就認出了人群中的同學王鋼。這體現的主要記憶活動是( )
A.識記
B.保持
c.再認
D.回憶
【解析】C
13.劉慶復習歷史科目時,按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的時間順序構建了歷史知識的框架圖。她的學習策略主要屬于( )
A.組織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復述策略
D.資源管理策略
【解析】A
14.課本中有標記的地方容易被學生關注。這反映了知覺的哪一種特性?
A. 整體性
B.選擇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解析】B
15.劉新閱讀速度很快,同學們都說她能一目十行。這種現象屬于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分散
C.注意的廣度
D.注意的轉移
【解析】C
16.蘇萌為了學好英語,三年來每天早晨朗讀英語半小時。這體現的意志品質是( )
A.果斷性
B.沖動性
C.靈活性
D.堅韌性
【解析】D
17.李輝的學習成績不太好,感到自卑。為求得心理滿足,他經常在同學面前炫耀自己多次獲得學校長跑冠軍。李輝的這種心理防御機制屬于( )
A.升華
B.補償
C.退行
D.投射
【解析】B
18.張老師在班會上引導學生要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張老師激發的是學生的哪一種學習動機?( )
A.直接的、近景性動機
B.直接的、遠景性動機
C.間接的、近景性動機
D.間接的、遠景性動機
【解析】D
19.孫英對同學汪麗在公交車上不給老人主動讓座的行為感到氣憤。孫英的這種心理活動屬于( )
A.道德認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為
【解析】B
20.梅老師把班里的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中的學生能力各異,要求他們以互助的方式開展學習活動,共同完成小組的學習目標。梅老師運用的教學策略屬于( )
A.合作學習
B.接受學習
C.替代學習
D.內隱學習
【解析】A
21.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依據學生的動機水平、年齡特點和個體差異對教學策略進行適當調整,以提高教學效果。這說明王老師具有哪種教學能力?
A.認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監控能力
D.計劃能力
【解析】B
二、辨析題
1.人格可以塑造
【解析】說法正確
人格的形成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一方面包括生物遺傳因素、也包括社會文化因素、家庭教養方式、學校教育因素、同伴群體、個人主觀因素等,此外自然物理因素、自我調控因素等也對人格的形成有一定影響。因此不僅是手遺傳因素影響,也受后天環境因素影響,所以可以對人格進行塑造。
2.教育目的不等于培養目標
【解析】說法正確。
國家的教育目的是國家對培養人的總的要求,它規定著各級各類教育培養人的總的質量規格和標準要求。培養目標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是結合教育目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點制定的各級各類教育的培養要求。故題干中說法正確。
3.教學就是智育
【解析】說法錯誤
教學是在國家教育目的規范下,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活動。這種教育活動的核心,是學生通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積極引導和培養,主動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發展能力,增強體質,陶冶品德、美感,從而促進他們自身全面發展的過程。智育是是授予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和與學習有關的非認知因素的教育。
教學是智育的主要途徑,但不是唯一途徑,智育是教學活動所要達到的目的之一,智育也需要通過課外活動等途徑才能全面實現;教學要完成智育任務,也要完成其他各育的任務,這是它們之間的區別。故題目說法錯誤。
4課堂中的人際關系就是師生關系
【解析】回答錯誤
課堂人際關系的管理指的是對課堂中的師生關系、同伴關系的管理,包括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確立群體規范、營造和諧的同伴關系等;所以題目說法錯誤。
三、簡答題
1.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解析】
(1)知情統一的教學目標觀
(2)有意義的自由學習觀
(3)學生中心的教學觀
2.提高知識直觀教學途徑
【解析】
(1)靈活選用實物直觀和模像直觀。
(2)加強詞和形象的配合。
(3)運用感知規律,突出直觀對象的特點。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5)讓學生充分參與直觀過程。
3.陶冶教育法含義要求
【解析】教師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優美的環境感染和熏陶學生的方法。情感陶冶主要是運用以境染情、以境觸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對受教育者進行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受教育者在認識上和情感上逐漸完善。情感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和藝術陶冶等。
運用情感陶冶法應注意以下幾點:
(1)加強修養;
(2)創建良好的環境;
(3)引導學生。
4.課程表現形式
【解析】課程內容的三種文本表現形式: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材。
課程計劃是針對學校的,是根據教育目的和不同類型學校的教育任務,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其構成包括:培養目標、教學科目的設置(中心和首要問題)、學科順序、課時分配、學年編制和學周安排。
課程標準是針對某一學科的,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價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直接依據。其構成包括:前言、課程目標(核心)、內容標準、實施建議、附錄。
教材是教師和學生據以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包括教科書、講義、講授提綱、參考書等各種材料。
四、材料分析題
31.【解析】我國確立教育目的的理論依據是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主要內容如下:
(1)人的全面發展。全面發展的人是指精神和身體、個體性和社會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發展的人;
(2)社會條件決定了人朝什么方向發展,怎樣發展,發展到什么程度;
(3)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上來看,人的發展受到社會分工的制約;
(4)現代大工業生產的高度發展必將對人類提出全面發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發展的可能性;
(5)馬克思預言,人類的全面發展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得到實現;
(6)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方法。
32.現行組織者的含義和作用
【解析】所謂“先行組織者”,是先于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要比學習任務本身有較高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并且能夠清晰地與認知結構中原有觀念和新任務關聯起來。作用是為新的學習任務提供觀念上的固著點,增加新舊知識之間的可辨別性,以促進學習的遷移。也就是,通過呈現“組織者”,在學習者已有知識與需要學習的新內容之間架設一道橋梁,使學生能更有效地學習新材料。
真題收集中,大家可保存該網頁,第一時間持續更新
真題整理全才會更新,大家可先加老師領取或者加群獲取
掃碼下方二維碼
加入廣東教師資格交流群或添加老師一對一咨詢
教資筆試真題分享群 | 添加老師一對一咨詢 |
![]() |
![]() |
點擊繼續閱讀>>
掃碼登錄
掃碼關注“廣東教師考試信息”微信公眾號
即可查看余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