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資考試:《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模擬題
- 時間:
- 2021-07-13 17:07:13
- 作者:
- 方老師
- 閱讀:
- 來源:
- 廣東教師資格證報名





一、單選題
1.率先使用“班級”一詞的教育家是( )。
A.馬卡連柯 B.裴斯泰洛奇
C.赫爾巴特 D.埃拉斯莫斯
1.【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班級”一詞的來源。班級是學校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的,將年齡和知識程度相近的學生編班分級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數的基本教育單位。率先正式使用“班級”一詞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教育家艾拉斯莫斯。
選項A,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提出了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原則與平行教育原則。
選項B,裴斯泰洛奇,慈愛的兒童之父、形式教育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學化”的主張;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一思想付諸實踐的教育家。
選項C,赫爾巴特,現代教育學之父。提出了舊三中心論、“四階段教學”理論、教育性教學原則等理論。
選項D,埃拉斯莫斯率先正式使用“班級”一詞。
題干中,文藝復興時期率先使用“班級”一詞的著名教育家是埃拉斯莫斯。選項A、B、C均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D。
2.以下有關教育學、心理學家及其理論的搭配,不正確的是( )。
A.贊可夫——教育與發展
B.凱洛夫——操作性條件反射
C.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D.加涅——信息加工
2.【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教育學、心理學家及其理論的搭配
選項A,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提出了發展性教學理論的五條教學原則,即高難度、高速度、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理解學習過程、使所有學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發展的原則。
選項B,凱洛夫的《教育學》: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教育學》著作中曾“引進”這一因素觀,確認其為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并以此作為批判資產階級因素觀的武器。操作性條件反射是行為主義學派斯金納提出的。
選項C,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包括五種由低級到高級的不同層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選項D,加涅根據現代信息加工理論提出了學習過程的基本模式,這一模式展示了學習過程中的信息流程。從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式中可以看到,學習是學生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學習過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構成的。
題干中,考查的是有關教育學、心理學家及其理論的搭配,不正確的選項。選項A、C、D的表述均正確,選項B是錯誤的,故本題選B。
3.人會受到與任務無關刺激的干擾導致注意偏離當前進行的活動。這種注意現象是( )。
A.注意起伏 B.注意分散
C.注意分配 D.注意轉移
11.【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注意的品質。注意的品質包括注意廣度、注意穩定性、注意分配、注意轉移。
選項A,注意的起伏又稱注意的動搖,是指短時間內注意周期性的不隨意跳躍現象,它是由人的感受性不能長時間的保持固定的狀態,而是間歇性的加強和減弱造成的。
選項B,注意的分散,又可稱“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離開了心理活動所要指向的對象,而被無關的對象吸引去的現象。
選項C,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時間內把注意力集中于兩種或兩種以上對象或活動上的特性。如司機一邊開車,一邊觀察路況。事實證明,注意的分配是可行的,人們在生活中可以做到“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
選項D,注意的轉移是人有意識地把注意力從一事物轉到另一事物上去。
題干中,人會受到與任務無關刺激的干擾導致注意偏離當前進行的活動體現的是注意的分散。選項A、C、D均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B。
4.元認知策略不包括( )。
A.計劃策略 B.監控策略
C.調節策略 D.復述策略
4.【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元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是指對認知的認知策略,也就是說,個體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干什么、干得怎么樣及其情感體驗。元認知過程實際上就是指導、調節人們的認知過程,選擇有效認知策略的控制執行過程,其實質是人對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元認知策略包括計劃策略、監控策略和調節策略。
選項A,計劃策略是根據認知活動的目標,在進行一項認知活動之前,進一步明確認知目標、確定認知過程和環節、預計認知結果、選擇認知策略并評估其有效性。計劃策略是元認知策略的一種。
選項B,監控策略是一種常用的元認知策略,是指在認知活動中,根據認知目標不斷反省和監控自己的認知活動是否在沿著正確的方向進行,正確估計自己達到認知目標的程度、水平,并根據有效性標準評價各種認知行動、策略的效果。
選項C,調節策略是根據對認知活動結果的檢查,如果發現問題、遇到困難或偏離目標時,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及時修正、調整認知策略。調節策略是元認知策略的一種。
選項D,復述策略是指為了在記憶中保持所學信息而對信息進行重復識記的策略。復述策略既可以促進工作記憶中信息的保持,又適用于在長時記憶中保持信息。復述策略屬于認知策略。
題干中,元認知策略的類別包括計劃策略、監控策略和調節策略三種。題目問的是不包括,選項A、B、C均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D。
5.在學校德育工作中,有些學生對行為規范有正確的認識,但不能堅持做出正確的行為,這需要教師從( )入手進行教育。
A.道德認識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為
5.【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德育過程是促使學生的知、情、意、行互動發展的過程。學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統一體。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
選項A,道德認識是指對道德行為準則及其執行意義的認識,是個體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學生品德形成的基礎。是一種對是非善惡的判斷,我知道該怎么做。
選項B,道德情感是根據道德觀念來評價他人或自己行為時產生的內心體驗,是產生品德行為的內部動力,是品德實現轉化的催化劑。
選項C,道德意志是個體自覺地調節道德行為,克服困難,以實現道德目標的心理過程,是調節品德行為的精神力量。題干中不能堅持做出正確的行為就是道德意志不堅定的表現。
選項D,道德行為是實現道德動機的行為意向及外部表現。道德行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標志。
題干中,對行為規范有正確的認識,但不能堅持做出正確的行為體現的是要加強道德意志的培養。選項A、B、D均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
6.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叫作( )。
A.知覺 B.記憶 C.注意 D.思維
6.【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注意的定義。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
選項A,知覺是人腦對于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事物的整體屬性的反映。
選項B,記憶是人腦對經驗的識記、保持和再現的過程。
選項C,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
選項D,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
題干中,表述的是注意的概念。選項A、B、D均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C。
以上就是小學教資考試::《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模擬題的全部內容,如果想要了解更多關于教資考試的內容,比如教資考試試題等等,掃描下方或者右側二維碼關注我們廣東教師資格網,祝所有的考生教資考試順利通過。點擊繼續閱讀>>
掃碼登錄
掃碼關注“廣東教師考試信息”微信公眾號
即可查看余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