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高清视频_日本在线视频毛片_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_欧美激情成人

歡迎您訪問廣東教師資格網! 本站為廣東教師資格證考試民間交流網站,教師資格證官網信息以廣東省教育考試院eea.gd.gov.cn或當地教育局所示為準!
在線咨詢
公眾號
交流群
考生交流
合作聯系
在線做題
短信提醒
教師資格考試動態提醒
獲取驗證碼

特別提醒:

1.提醒為短信模式,請填寫本人正確的手機號碼

2.確認預約后,會有專門的客服確認您預約的項 目,請保持通訊暢通

3.如有任何問題,請致電客服熱線:
020-87563307 或點擊網站首頁的在線咨詢

梅州市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自評報告

時間:
2021-06-29 16:23:39
作者:
劉老師
閱讀:
來源:
廣東教師資格證報名
  根據《廣東省教育廳關于開展2018年全省職業院校評估工作的通知》(粵教職函[2018]60號)、梅州市教育局《轉發廣東省教育廳關于開展2018年全省職業院校評估工作的通知》(梅市教職[2018]21號)文件精神和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能力評估暫行辦法》(國教督辦[2016]2號)的文件要求,對照《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能力評估指標及說明》要求,我市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從基本辦學條件、師資隊伍、課程與教學、校企合作、學生發展和辦學效益等六個方面,認真開展全面客觀評估,并形成自評報告。

  一、 全市中職學校基本情況

  目前,全市有18所中職學校(其中公辦13所,民辦5所);其中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1所(梅州市職業技術 學校),重點職校5所,2017年在校生23107人,招生8462人,教職工1678人,其中專任教師1309人,形成了“以梅州農業學校、梅州市職業技術學校為龍頭,以大埔田家炳高級職業學校等6所職校為骨干,各縣1所以上職校為基礎,各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為補充”的職業教育辦學格局,實現了普通高中與中職教育發展大體相當,高中階段教育協調發展。

  二、辦學能力評估自評基本情況

  (一)基礎辦學條件

  梅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職業教育,逐年加大資金投入用于學校各項建設,學校積極籌措辦學經費,優化資源配置,不斷完善基礎辦學條件。

  1、生均財政撥款水平

  全市2015—2017年財政經費收入分別為:19455.25萬元、26578.93萬元、26020.12萬元,生均財政撥款分別為:8619元、12182元、11260元。

  2、生均教學實習儀器設備值

  我市多方籌措資金,加大實訓設備投入,不斷完善實訓基地建設。2015—2017年,教學、實習儀器設備總值分別為:13346.95萬元、14767.5萬元、15787.35萬元,生均教學實習儀器設備值為:5913.31元、6768.80元、6832.28元。

  3、生均校內實踐教學工位數

  2017年,全市中職學校共有校內實踐基地數183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數211個,校內實踐教學工位數15720個,生均校內實踐教學工位數0.68個。

  4、生均教學科研及輔助、行政用房

  2017年,全市學校占地總面積(含產權和非產權) 597582.6 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積25.86平方米;

  5、信息化教學條件

  學校均已接入互聯網,大部分帶寬在500mps以上。網絡多群體教室527間,教學用終端(計算機)數6327 臺,每百生 25.4 臺,高于辦學基本條件的15 臺/每百生。

  (二)師資隊伍建設

  1、生師比

  2017年,全市中職學校教職工共有1678人,教職工額定編制數1509個;專任教師1309人,占教職工人數的78%;專業教師938人,占專任教師數的71.6%;生師比平均值18: 1。

  2、雙師型教師比例

  近年來,全市中職學校深入實施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工程。通過建立健全學校主導、行業企業積極配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機制,拓寬學校“雙師型”教師培養途徑,“雙師型”教師培養取得較好成效。2017年,雙師型教師667人,占專業教師人數的71.1%

  3、專任教師企業實踐

  學校相繼出臺鼓勵教師到企業實踐的相關制度措施,以提高教師專業能力素質。2016學年,學校專任教師企業實踐總人數482人,實踐總時間8282日。

  4、聘請企業兼職教師情況

  學校在積極派遣教師到企業進行鍛煉進修的同時,積極建設和完善兼職教師隊伍。2015、2016、2017年支付企業兼職教師、高技能人才課酬總額分別為103.37萬元、116.14萬元、51.46萬元。

  (四)課程與教學

  1、校內外實踐教學條件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專業實習實訓場室建設,把實訓中心建設作為提升專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不斷完善實訓設備設施,實訓中心建設取得了較好成效:2017年,學校擁有教學用計算機6327臺,網絡多媒體教室527間;校內各類實訓基地183個、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為6832.28元/人,能提供工位15720個,可基本滿足各專業實訓項目的實踐教學需要。全市中職學校各專業實訓室在滿足現有學生的教學實踐(實訓)需要的同時,為社會培訓、技能考核鑒定、技能大賽提供充足的實訓場所。

  我市中等職業學校重視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先后與家家順控股集團、泰康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深圳市長燊會計服務集團有限公司、中廣核集團機電安裝維修有限公司、廣東第三公共汽車維修中心等企業建立了穩定的校企合作機制,為專業建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校企合作環境。2016學年學生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學時總量4364888人·時,年生均校外實習基地實習時間200人·時。

  2、課程與課程體系建設

  學校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大力開展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改革,加強課程和課程體系建設,不斷提高專業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設置與培養目標的切合度。

  學校按照“理論知識夠用、實踐操作實用”為原則,合理安排好公共基礎課、專業通用課、專業核心課與專業實踐課等三大模塊,讓學生在學好科學文化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學到扎實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公共基礎課、專業通用課、專業核心課和專業實踐課安排科學合理。

  各專業以校企合作為切入點,建立完善了專業指導委員會和專業建設動態調整機制,深化課程體系改革,重構專業課程體系,。

  (四)校企合作

  我市中職學校專業建設遵循人的認知與成長、職業教育教學和經濟社會發展三大規律,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企業用人需求,從強化內涵建設著手,系統思考并從理念上破解“與誰合作,合作什么,怎樣合作”等問題,致力建設規范的校企合作平臺、規范的校企合作的實現模式、規范的校企合作運行標準等,全力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形成對接產業、企業、崗位的專業建設和動態調整機制,變資源優勢為優勢資源。

  2016學年,全市中職學校專任教師企業實踐總人數482人,校企合作單位接收教師企業實踐數301人,專任教師企業實踐總時間8282人日,校企合作單位接收畢業生就業數3345人,占畢業總人數的47.29%;

  (五)學生發展

  1、在校生鞏固率

  我市中職學校堅持正確的辦學思路,以質量促發展,狠抓內涵建設,始終把教學質量的提高作為中心工作,讓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能夠學有所獲、學有所長;學校通過改善辦學條件、育人環境,強化管理,拓寬就業渠道,增強學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競爭力,在校生鞏固率得到合理控制。

  2015年,畢業生數7235人,對比2012年全日制招生數(8415人),在校生鞏固率為85.9%;2016年,畢業生數7667人,對比2013年全日制招生數(8856),在校生鞏固率86.5%;2017年,畢業生數7073人,對比2014年全日制招生數(8069),在校生鞏固率87.65%。

  2、畢業生就業情況

  學校堅持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不斷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學校對學生就業崗位進行了精挑細選,層層把關。2015年畢業生(全日制)7235人,直接就業人數6905人,直接就業率達95.4%;2016年畢業生(全日制)7667人,直接就業人數7209人,直接就業率達94%;2017年畢業生(全日制)7073人,直接就業人數6637人,直接就業率為93.8%。

  3、畢業生獲取職業資格證書情況

  我市中職學校積極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組織開展園林綠化工、花卉園藝工、動物檢驗檢疫、獸醫防治員、會計電算化、會計從業資格證、電工上崗操作證、導游證、中式烹調師和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等工種考證,為學生增加就業競爭能力和選擇就業機會拓寬門路,進而提升學校的美譽度,增強學校的競爭力。2015年、2016年、2017年國家頒發的與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獲得數(初、中級)分別為2972、2725、2976人。

  4、計算機應用能力

  學校根據中職學校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每個專業均開設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每個專業開設不少于兩學期、每周不少于4個課時,課程開設、課程教學嚴格執行教育部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大綱》,學生基本掌握了計算機基礎知識、操作系統知識技能、常用辦公軟件(Word、Excel、PowerPoint等)、網絡基本知識,以及工具軟件使用等。非信息技術類專業計算機等級(初級及以上)證書獲得數2015年、2016年、2017年分別為634、1163、785人。

  (六)辦學效益

  學校專業建設遵循人的認知與成長、職業教育教學和經濟社會發展三大規律,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企業用人需求,從強化內涵建設著手,系統思考并從理念上破解“與誰合作,合作什么,怎樣合作”等問題,致力建設規范的校企合作平臺、規范的校企合作的實現模式、規范的校企合作運行標準等,全力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形成對接產業、企業、崗位的專業建設和動態調整機制,變資源優勢為優勢資源。學校專業建設主動適應市場需求、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及其用人需求,實現“五個對接”:

  一是專業建設對接支柱產業職業崗位。學校專業建設緊貼梅州產業發展戰略定位和行業崗位群的需求,近幾年來先后開設汽車運用與維修、數控技術應用、模具制造技術、中餐烹飪、學前教育等專業,通過深入研究行業企業的用人需求和產業鏈、崗位鏈及人才培養鏈的要求,與行業企業專家、學者等共同制定培養目標、確保專業培養目標定位準確,就業崗位明確,學校辦學的適應性和辦學的質量及效益不斷提高。

  二是培養模式對接企業用人要求。學校各主干專業均成立有行業企業代表參加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聘請知名行業、企業專家參與專業建設和課程開發工作。如梅州農業學校中餐烹飪與營養膳食專業與梅州市餐飲行業協會合作辦學,成立以廣東烹飪協會客家菜研究中心、廣東烹飪協會客家菜專業委員會、梅州市餐飲行業協會的專家、學者為委員,以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烹飪大師、國家職業技能鑒定專家、餐飲業評委、世界客都梅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菜傳承人陳鋼文大師為常務副主任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研究論證烹飪行業企業的用人需求和產業鏈及人才培養鏈的要求,適時調整中餐烹飪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實施方案,實施性教學計劃具體明確,專業的適應性強,效果明顯。中餐烹飪專業在校生由2008年的32人增至現在801人。

  三是課程體系對接崗位技能標準。學校和行業企業合作,積極推進“以崗位能力為依據確定課程體系,參照職業標準制定課程標準,以教學做一體化等多種形式實施課程改革”的課程改革,共同研究確定專業核心課程,共同開發和建設課程,共同撰寫教學方案,共同開發教材,共同制定考核標準,全面實施崗位職業標準建設、課程標準建設、優質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特色教材建設,構建基于行業標準鮮明的特色課程體系。汽車運用與維修、數控技術應用、中餐烹飪等專業先后被列為廣東省中職學校課程改革試點專業。

  四是教學過程對接企業生產過程。工科專業自覺實踐行動導向法,讓學生經歷從明確任務、收集信息、制定計劃、實施計劃、檢查控制到評價反饋的整個過程,獲得工作過程知識,掌握工作對象、工具、工作方法,勞動組織方式和工作要求等要素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

  五是學歷證書對接職業資格證書。學校積極推進學歷教育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結合行業發展和技術進步要求,針對學生技能等考評開設相應專業課程,增加相應教學內容和技能訓練,確保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

  近幾年來,梅州市中職學校堅持服務本地區經濟建設”,堅持以實踐教學為突破口,帶動教學計劃、內容和方法的全方位改革,大膽改革專業設置,改革辦學模式,致力于為我市培養大批掌握現代科學技術、應用能力強、善經營、會管理、具有創業本領的實用型人才,實行多層次辦學,既辦初中畢業三年制中專班,又辦高中畢業一年制中專班,還辦短期培訓的非學歷班;既辦全日制學歷教育,又辦半工半讀學歷教育企業班。我市中職學校主動適應經濟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一方面對傳統的農藝、園藝、畜牧獸醫等涉農專業進行優化建設,以鞏固傳統優勢專業,保持學校特色;另一方面增設會計電算化、學前教育、中餐烹飪等管理類專業和機電、汽修、數控等工科專業,形成集生物工程、機械加工信息、財經商貿等主動對接“雙轉移”戰略的需要和梅州市經濟發展戰略的需求。

  同時,通過“五個對接”,專業建設取得了良好成效,學生參加國家、省、市技能大賽取得了優異成績,位居粵東西北市前茅。2017年,在校學生參加和省、市中等職業學校技能大賽中取得突出成績,共獲得149個獎項,其中:三等獎1個,省級一等獎2個、二等獎26個、三等獎45個。

  三、存在問題及困難

  2015年以來,在上級教育部門和梅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關心支持下,我市中職學校有了較快的發展,并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我們也清楚看到,目前學校現代化教學設施與教師專業化發展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校本教材質量不高,精品課程不精,部分專業生師比與評估標準有一定差距,“雙師型”專業教師存在引進難、培養難的雙重困難,名師數量偏少、師資隊伍建設質量仍需進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設、教學資源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畢業生獲取職業資格證書數仍需進一步提高等不足。

  四、下一步工作

  1.以創建職業教育改革示范市為統領,加強我市職業教育統籌力度。抓住我市被省列為“職業教育改革示范市”創建單位的契機,按照省的要求,具體細化我市創建職業教育改革示范市方案,加強我市職業教育頂層設計和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建立健全以市政府統籌為主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強化梅州市及各縣(市、區)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做優市級職業教育,做強縣域職業教育,做活民辦職業教育,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創造良好環境和氛圍,力促公辦和民辦職業教育共同發展。鼓勵社會團體和個人依法舉辦面向社會的職業教育和培訓機構,構建具有梅州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體系,助力梅州經濟發展。

  2.加強縣域職業學校建設。加大對縣域職業學校的整合和支持力度,尤其是對人口大縣興寧、五華、豐順,目前均沒有省級重點以上職校,這三個縣要加大對縣域內職業教育資源整合力度。興寧市要盡快推動梅州市衛生職業技術學校和興寧市成人中專學校的整合,五華縣要加快華城職業技術擴建工程進度,豐順縣要加大對豐順職業技術學校的支持力度,

  3.拓寬“產教對接,產教融合”模式。通過企業與學校經常對接,推動教學和產業密切合作,既可采取訂單培養、頂崗實習、半工半讀等合作形式,也可探討共建實訓基地和技能教室,大力推行“把教學建在車間,把車間建在學校”的校企共建實習實訓基地模式,鼓勵支持企業按生產需要和裝備標準與學校共建實習基地或生產車間。創新職教辦學模式和運行機制,面向珠三角等地職教發展比較成熟的地區,引進優質職教資源,實現培訓資源共享和優化配置。

點擊繼續閱讀>>

掃碼登錄

掃碼關注“廣東教師考試信息”微信公眾號

即可查看余下內容

二維碼已過期,請重新刷新
免費領取教資筆試/面試/普通話備考資料> >

教師資格備考指導 立即定制專屬備考方案

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