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教師資格關于綜合素質中教師觀的備考指導
- 時間:
- 2020-10-19 14:25:12
- 作者:
- 鮑老師
- 閱讀:
- 來源:
- 廣東教師資格證報名




(一)教師觀——角色轉變
1.知識點:
(1)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教師要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體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的“學”上。
(2)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在傳統的中小學教師的職業生涯中,教學活動和研究活動是彼此分離的,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認為研究是專家的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最適宜教師的研究方式就是“行動研究”。新課程倡導的教師行動研究的基本模式是“實踐+反思”。
(3)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學與課程是彼此分離的,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從教材——教學參考資料——考試,教師只是教育行政部門各項規定的機械執行者,各種教學參考資料的簡單照搬者。長此以往,教學與課程分離,使教師喪失了課程的意識、喪失了開發課程的能力。
(4)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來看,教師應該是社區型開放的教師
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學校已不能再關起門來搞教育,而應該同社區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系。一方面,學校要引導和參與社區的一些社會活動,尤其是教育活動;另一方面,社區也應向學校開放自己可供利用的教育資源,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角色也要轉變,從僅僅是專業型教師、學校型教師,拓展為“社區型”教師。
2.相似知識點辨析:
教師的一般職業角色:
(1)傳道者的角色
(2)授業解惑者的角色
(3)示范者的角色(榜樣角色)
(4)教育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管理者
(5)父母與朋友角色
(6)研究者的角色
(二)教師觀——教師行為轉變:
1.在對待師生關系上,強調尊重、贊賞
要求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特別是要尊重那些被世俗觀點所認為的“問題學生”,尊重學生還意味著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
2.在對待教學關系上,強調幫助、引導
幫助學生監視和反思自我,幫助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潛能等。既要在學生的學習和思維方面進行引導,還要引導學生怎樣做人與做好人。
3.在對待自我上,強調反思
教師只有對自己的教學不斷地進行反思,才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教學反思會促使教師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系上,強調合作
教師之間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團結互助,只有這樣才能搞好教學,最終促進教育的發展。此外,教師必須處理好與家長的關系,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和合作。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備考指導
1.常考題型:案例分析題
2.作答技巧:
作答時可以采用“總分總”的形式,分為三部分進行作答:
第一部分是評析材料中老師的行為是符合/違背了教師觀的要求;
第二部分是根據具體理論與材料結合來作答,可用“理論+解釋+材料中老師的行為”;
第三部分是綜合評價一下即可。
點擊繼續閱讀>>
掃碼登錄
掃碼關注“廣東教師考試信息”微信公眾號
即可查看余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