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初中語文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次北固山下
- 時間:
- 2022-05-14 09:51:53
- 作者:
- 紀老師
- 閱讀:
- 來源:
- 廣東教師資格證報名





1.題目:七年級上冊《次北固山下》片段教學
2.內容:
(1)試講約10分鐘;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3)體會詩歌所抒發的旅途思鄉之情;
(4)配合教學內容適當板書。
參考解析: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通過反復朗讀、小組討論,掌握即景抒懷的表現手法,提高朗讀感悟和合作學習能力。
領悟詩歌所抒發的旅途思鄉之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意,品味語言。
教學難點:領悟詩歌所抒發的旅途思鄉之情。
【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激發興趣
教師板書課題《次北固山下》并拋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看到這個課題的時候有什么疑問?
(學生自由發言)次是什么意思?誰是“次北固山下”?作者在次北固山下后見到了哪些景物呢?
老師:看來大家對今天的新課文都有很多好奇,那就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走進今天的新課《次北固山下》。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了解作者
提問:說一說,你對王灣有哪些了解?
要求學生結合課前預習以及自己的了解,鼓勵學生踴躍發言,教師總結并補充。
明確:王灣,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詳。洛陽人。先天(唐玄宗年號)進士,官洛陽尉。早有文名,往來吳楚間。作品有《奉使登終南山》等。
(二)了解背景
提問:這首詩是在什么情況下作的呢?
要求:學生結合課前預習以及自己的了解,自主發言,教師歸納補充。
明確:本詩選自《全唐詩》。詩人家住洛陽,先天年間中了進士,以后曾往來于吳、楚間,不得歸家。詩人經鎮江到江南一帶去,一路行來,當船停留在北固山下的時候,被那里開闊秀麗的景色吸引。此時潮平岸闊,殘夜歸雁,觸發了詩人心中的情思,于是就有了這一千古名篇。
(三)揭示主題
提問:你從此詩的題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要求:學生結合課前預習以及自己的了解,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次:停留、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北。
詩題即停泊在北固山下,點明詩歌的內容是寫人在旅途中,詩歌是作者在旅途中所作。
(四)朗讀詩歌,感受韻律
1.要求:學生自由朗讀詩歌,采取各種形式把詩歌讀通讀順,分清斷句,注意讀準字音、節奏。
明確: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2.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朗讀。
3.學生齊讀?
三、研讀詩歌,深入分析
1.提問:詩歌首聯“客路青山外, 行舟綠水前”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詩人為什么要寫他的道路還在青山之外呢?
要求:同桌之間交流討論。
明確:首聯點題,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詩人乘著一葉扁舟在綠水中前進,他要駛向青山,而思緒已飄向青山之外遙遠的客路,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2.提問:發揮想象,想象、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畫面?說說你的理解
要求: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小組代表發言。
明確:“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懸”是端端直直高掛著的樣子。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
3.提問:”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歷來是千古傳誦的名句,你認為該如何理解?
要求: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小組代表發言。
明確:作者從“煉”字著眼,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 和"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現的” 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將取代舊的事物,光明必將取代黑暗。
4.提問: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這句是如何傳達鄉思愁緒的?
要求: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小組代表發言。
明確:作者寫這首詩很明確地是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而卻無法回到故鄉的一種遺憾。鄉書何處達的意思是說我寄給家鄉的書信會到達什么地方呢?說明作者是有鄉卻不可歸、有家卻不能回,一種失落、遺憾、惆悵的情懷體現得淋漓盡致。而此時的作者看到正在歸去的大雁落在了洛陽河邊,思鄉之情更加濃烈,道出一種無盡的無奈之情。
5.提問:這首詩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要求: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小組代表發言。
明確:這是一首寫景詩,就長江的風景引起旅途的鄉愁,是即景抒懷。
四、鞏固拓展,提升認知
提問:思鄉是中國文學的主題之一,無數的鄉愁陪伴著無數的詩人,同時無數的詩人創造了無數的鄉愁詩歌。鄉愁豐富了我們的情感世界,鄉愁詩歌豐富了我們的文學世界。思鄉實際上已經成了一個“結",一個套在炎黃子孫身上的結”。 在你所積累的詩歌中,哪些詩句抒寫了鄉愁?
要求: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總結后,小組代表發言。
明確:
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②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漢樂府民歌《悲歌》
③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維《雜詩三首》
五,歸納總結,深入理解
請學生各抒己見,談談學了這篇課文之后的感受。教師補充:這首詩意境清新遼遠,描寫細膩,運用了即景抒懷的寫法。詩人通過對江南殘冬早春景象新鮮而又精致的描繪,表達出詩人無比熱愛江南水鄉和懷念家鄉及親人的思想感情。
六、實際演練,布置課后作業
1.熟讀并背誦詩歌;
2.請你代替作者寫一封家書以表達其思鄉之情;
3.課下搜集有關思鄉的詩詞,品味其中的情感。
【板書設計】略
點擊繼續閱讀>>
掃碼登錄
掃碼關注“廣東教師考試信息”微信公眾號
即可查看余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