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小學教師資格證筆試考試《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科目教學設計題分析
- 時間:
- 2019-10-12 17:23:00
- 作者:
- 張老師
- 閱讀:
- 來源:
- 廣東教師資格證報名





考點1:語文常見修辭寫法
1.比喻:是找出兩個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有相似點才能構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體喻體和喻詞。
2.比擬:就是把物當作人來寫,或把人當作物來寫,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其形式特點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寫“人”或“物”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3.夸張:指為追求某種表達效果,對原有事物進行合乎情理的著意擴大或縮小。要求使用時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礎和根據,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
4.排比: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關、語氣一致的詞語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種修辭方法。
5.對偶:也稱“對仗”。它必須是一對字數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短語或句子。兩句間的關系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和條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誦,有音樂美;表意凝煉,抒情酣暢。
6.反問:反問的特點是“無疑而問”,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以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句末一般打問號,有的也可打感嘆號。
7.設問:設問的特點是“無疑而問”。目的是強調問題,以引起人們注意,啟發人們進行思考。
8.反復:反復是有意重復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以達到突出某種感情、強調某個意思、如加深讀者印象的目的。可分為連續反復和間隔反復。
9.襯托: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這種“烘云托月”的修辭手法叫襯托。運用襯托手法,能突出主體,或渲染主體,使之形象鮮明,給人以深刻的感受。按主要事物和襯托事物之間所呈現出來的不同關系,可分為正襯與反襯兩種。
考點2:語言表達
1.準確、鮮明
語言表達得“準確”,指語言表達要確切符合規范;語言表達得“鮮明”,指語言表達要分明而確定,不含糊。語言表達“準確”“鮮明”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語言的運用符合漢民族的習慣,不用或盡量少用歐化的句法。
第二,要符合約定俗成的語言法則。
第三,要以普通話為準則,盡量少用一般人不懂的方言俚語。
第四,避免文白夾雜的現象。
2.生動
語言表達得“生動”,指用詞造句要能夠形象地再現現實,從而使讀者有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睹其形、如聞其聲的感覺。為了使語言生動,必須做到:
第一,恰當使用動詞、形容詞,從形聲色等方面對事物進行形象的描摹,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第二,運用比喻、擬人、借代、夸張等修辭方法,增強語言的形象性和靈動性。
第三,恰當運用句式。語言表達中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句式來表達,就有不同的表達效果。
3.簡明
簡明的本質要求是:用最經濟的語言材料傳送最大的信息量,達到最高的準確性和可理解性,收到最好的表達效果。簡,即簡要,就是用較少的文字,把主要的意思說出來,它反映了量的要求。明,即明白,就是要把意思表達清楚,使對方能夠準確無誤地理解,它含有效果方面的要求。
達到簡要,需注意兩點:一是提煉內容,排除冗余信息;二是推敲語句,刪削多余詞語。達到明白,也要注意兩點:一是消除歧義,二是避免費解。
4.連貫
連貫考查的是書面表達中句與句之間的組合與銜接問題,保持語言連貫,需要兼顧統一的話題、合理的句序、上下文語意的呼應三個條件,還要注意語境、句式的協調一致。這些是近年來考查頻率較高的知識點,主要考查學生思維的條理性、語言表達的連貫性,檢測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語言組合能力和思維判斷能力。
要使文章語言連貫,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保持話題的統一性;
第二,保持表述角度的一致性;
第三,保持語言銜接的緊密性。
5.得體
所謂得體,就是所用語句與特定的語境相吻合、不矛盾、不沖突、妥帖恰當。它要求說話者既要考慮自己的地位、身份、文化素養、生活閱歷等情況,又要考慮聽話者的諸方面情況,根據不同的場合、對象、目的,選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做到準確得體,恰到好處。
考查語言是否得體,內容一般涵蓋兩大方面:一是考查語言轉述是否得體;二是考查遣詞造句是否得體,要求能找出運用不當的詞語,并知道用詞不當的原因。
考點3:寫作特點
1.表達方式上的特點(記敘、議論、抒情、描寫、說明)
(1)記敘類
倒敘、插敘、補敘、先敘后議、夾敘夾議。
(2)描寫類
①寫人:動作描寫、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②寫景:調動各種感覺寫景;視角變化寫景;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聲襯靜,以靜襯動,化動為靜,化靜為動;修辭手法;特殊的語言形式。
(3)說明類
①說明方法:列數字、打比方、作解釋、下定義、列圖表、作比較、分條理等;
②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由表及里、由一般到特殊、由淺入深等)。
(4)議論類
①論證方法:例證法、引證法、對比論證、譬喻論證、駁論等;
②論證結構:層層深入、先總后分、夾敘夾議、先敘后議、記敘抒情議論相結合。
(5)抒情類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緣事抒情、寓情于理、直抒胸臆。
2.語言上的特點
(1)語言風格
清新,樸素,雅致,平實,華美,通俗,幽默,活潑,莊重,簡約,簡潔,精練,洗煉,含蓄,明快,詼諧、飽含深情、富含哲理等。
(2)特殊的語言形式及其表達效果
①疊詞:形象生動地描繪景物、表達或輕柔美好、或哀婉凄迷的感情;營造一種或輕柔美好或哀婉凄迷的意境;形成語言的音樂美節奏感。
②成語:言簡意賅、富有文學性。
③諺語、俗語、歇后語:質樸,通俗易懂,詼諧幽默。
④多用短句:簡潔、明快、干凈、有力。
⑤長句的運用:修飾語(狀語、定語)多,并列成分多,或某一結構成分比較復雜的句子。可以表達豐富細膩的感情,適于書面語。
⑥整散結合:整句是指一對或一組結構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形式整齊,聲音和諧,節奏鮮明,具有加強語勢、強調語義的作用,適于表達豐富的感情,給人以深刻、強烈的印象。對偶句、排比句、反復句等都屬于整句。
散句是指結構相異、長短不一,交錯運用的一組句子。散句自由活潑,富于變化。
整句如儀仗行進,整齊劃一,散句如林間散步,悠閑自如。整中有散,使文章顯得搖曳多姿,舒卷自如,散中有整,齊整對稱,起突出強調作用,都使文章顯示了整齊中的錯落之美。
3.結構上的特點
前后照應(呼應)、首尾呼應、層層深入、開門見山、卒章顯志、詳略得當。
4.表現手法
①聯想:使文章的內容更加豐富。
②想象:拓展文義,營造神秘奇幻的藝術境界。
③象征(托物言志):抽象的事理表現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運用眼前之物,寄托深遠之意。
④借古諷今:委婉含蓄。
⑤對比:突出強調。
⑥襯托(反襯、烘托):突出強調。
⑦以小見大:往往能把較小的事件和時代的大問題結合起來,給人以深刻、新穎的感覺。“小中見大,杯中窺月”不僅化平常為新奇,而且內涵豐富。
⑧運用第二人稱:拉近與寫作對象的意義;將寫作對象人格化;便于抒情。
⑨鋪陳:淋漓盡致地細膩地鋪寫,還可以渲染某種環境、氣氛和情緒,又可以一氣貫注,加強語勢。
⑩伏筆和鋪墊。
11揚抑(欲揚先抑、欲抑先揚)。
考點4: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思想方法是對數學知識內容及其所使用的方法的本質認識,它蘊涵于具體的內容與方法之中,又經過了提煉與概括,成為理性認識。
小學階段,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包括:
1.對應思想方法
對應是人們對兩個集合因素之間的聯系的一種思想方法,小學數學一般是一一對應的直觀圖表,并以此體現函數思想。如直線上的點(數軸)與表示具體的數是一一對應。
2.假設思想方法
假設是先對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或問題作出某種假設,然后按照題中的已知條件進行推算,根據數量出現的矛盾,加以適當調整,最后找到正確答案的一種思想方法。假設思想是一種有意義的想象思維,掌握之后可以使要解決的問題更形象、具體,從而豐富解題思路。
3.比較思想方法
比較思想是數學中常見的思想方法之一,也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手段。在教學分數應用題中,教師善于引導學生比較題中已知和未知數量變化前后的情況,可以幫助學生較快地找到解題途徑。
4.符號化思想方法
用符號化的語言(包括字母、數字、圖形和各種特定的符號)來描述數學內容,這就是符號思想。如數學中各種數量關系,量的變化及量與量之間進行推導和演算,都是用小小的字母表示數,以符號的濃縮形式表達大量的信息。
5.類比思想方法
類比思想是指依據兩類數學對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將已知的一類數學對象的性質遷移到另一類數學對象上去的思想。如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和三角形面積公式。類比思想不僅使數學知識容易理解,而且使公式的記憶變得順水推舟般自然和簡潔。
6.轉化思想方法
轉化思想是由一種形式變換成另一種形式的思想方法,而其本身的大小是不變的。如幾何的等積變換、解方程的同解變換、公式的變形等,在計算中也常用到甲÷乙=甲×1/乙。
7.分類思想方法
數學的分類思想方法體現對數學對象的分類及其分類的標準。如自然數的分類,若按能否被2整除分奇數和偶數;按約數的個數分質數和合數。又如三角形可以按邊分,也可以按角分。不同的分類標準就會有不同的分類結果,從而產生新的概念。對數學對象的正確、合理分類取決于分類標準的正確、合理性,數學知識的分類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梳理和建構。
8.集合思想方法
集合思想就是運用集合的概念、邏輯語言、運算、圖形等來解決數學問題或非純數學問題的思想方法。小學采用直觀手段,利用圖形和實物滲透集合思想,在講述公約數和公倍數時采用了交集的思想方法。
9.數形結合思想方法
數和形是數學研究的兩個主要對象,數離不開形,形離不開數,一方面抽象的數學概念,復雜的數量關系,借助圖形使之直觀化、形象化、簡單化。另一方面復雜的形體可以用簡單的數量關系表示。在解應用題中常常借助線段圖的直觀幫助分析數量關系。
10.統計思想方法
小學數學中的統計圖表是一些基本的統計方法,求平均數應用題也體現出數據處理的思想方法。
11.極限思想方法
事物是從量變到質變的,極限方法的實質正是通過量變的無限過程達到質變。在講“圓的面積和周長”時,運用“化圓為方”“化曲為直”的極限分割思路,在觀察有限分割的基礎上想象它們的極限狀態,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公式還能從曲與直的矛盾轉化中萌發了無限逼近的極限思想。
12.代換思想方法
它是方程解法的重要原理,解題時可將某個條件用別的條件進行代換。如學校買了4張桌子和9把椅子,共用去504元,一張桌子和3把椅子的價錢正好相等,桌子和椅子的單價各是多少?
13.可逆思想方法
它是邏輯思維中的基本思想,當順向思維難于解答時,可以從條件或問題思維尋求解題思路的方法,有時可以借線段圖逆推。如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第一小時行了全程的1/7,第二小時比第一小時多行了16千米,還有94千米,求甲乙之距。
14.化歸思維方法
把有可能解決的或未解決的問題,通過轉化過程,歸結為一類可較易解決的問題,以求得解決,這就是“化歸”。而數學知識聯系緊密,新知識往往是舊知識的引申和擴展。讓學生面對新知會用化歸思想方法去思考問題,對獨立獲得新知能力的提高無疑是有很大幫助。化歸的方向應該是化隱為顯、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未知為已知。
15.變中抓不變的思想方法
在紛繁復雜的變化中如何把握數量關系,抓不變的量為突破口,往往問題就迎刃而解。如:科技書和文藝書共630本,其中科技書20%,后來又買來一些科技書,這時科技書占30%,又買來科技書多少本?
16.數學模型思想方法
所謂數學模型思想是指對于現實世界的某一特定對象,從它特定的生活原型出發,充分運用觀察、實驗、操作、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等所謂過程,得到簡化和假設,它是把生活中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模型的一種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認識和處理周圍事物或數學問題乃數學的最高境界,也是學生高數學素養所追求的目標。
17.整體思想方法
對數學問題的觀察和分析從宏觀和大處著手,整體把握化零為整,往往不失為一種更便捷更省時的方法。
以上就是廣東小學教師資格證筆試考試《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科目教學設計題分析的全部內容,大家如果還想獲得更多關于廣東教師教育的相關資訊,如教師資格證報名時間、考試時間、報考條件、面試時間以及相關知識等,敬請關注我們廣東教師資格網。關注右側微信公眾號可更加方便的獲取廣東教師資格證考試相關公告哦!
點擊繼續閱讀>>
掃碼登錄
掃碼關注“廣東教師考試信息”微信公眾號
即可查看余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