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教師招聘筆試真題:春秋戰國的動蕩與交融
- 時間:
- 2023-12-27 13:51:36
- 作者:
- 徐老師
- 閱讀:
- 來源:
- 廣東教師資格證報名





廣東教師招聘筆試真題:春秋戰國的動蕩與交融
一、知識呈現
(一)東周的列國紛爭
1.時代特征
政治: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嚴重破壞,禮崩樂壞。
經濟:鐵犁牛耕。
思想:百家爭鳴 。
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
2.春秋時期(BC770-BC476)
時代特點:爭霸。
戰爭性質:奴隸主爭霸戰爭。
“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各國目標:以尊王為旗幟,建立霸業。
3.戰國時期(BC475-BC221)
時代特點:兼并。
戰爭性質:地主階級兼并戰爭。
主要事件:三家分晉,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將晉國瓜分;田氏代齊,齊國大夫田氏取代了原來的姜姓國君。
“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
各國目標:以統一為目標,攻城滅國。
(二)華夏認同觀念
1.華夏認同觀念產生是民族關系最重要的變化。
2.表現
春秋時期,中原各國因社會發展比相鄰的戎狄蠻夷先進而自稱“華夏”
戰國時期,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
中原地區先進的制度、文化、科技擴展到少數民族地區,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
周邊少數民族在經濟文化交流中產生了民族認同觀念,同時促進了華夏族的發展。
(三)封建政治制度開始產生
1.過程
春秋時期:等級分封制開始解體。
戰國時期:各國進行的重大政治改革。
2.表現
君主權力加強,郡縣制、官僚制開始產生。
(四)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1.民族關系
內遷的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共同的血緣認同、文化認同。為秦建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奠定基礎。
2.對外交往
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3世紀,漢字已經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后來,各國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本國文字,如朝鮮創造出諺文,日本創造出假名,越南創造出喃字,推動了當地的文化交流與發展。
二、知識鞏固
1.中華文化是在中華大地上產生和發展的,以農為本,并經過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與不同地區的民族文化交流與交融,從而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材料論述的是中華文化起源與發展的( )。
A.本土性 B.開放性
C.包容性 D.封閉性
2.西周疆域遼闊,但各地言語分歧隔絕,于是周人把自己的言語定為雅言,區別于“方言”。諸侯朝聘盟會時必有禮樂,禮則“雅言”,樂則“雅音”,禮樂皆尚雅。西周這一做法( )。
A.形成了統一語言 B.繁榮了禮樂文化
C.增進了文化認同 D.消除了地區差異
3.我國各民族在長期的共處中,各民族之間在經濟、文化交流和共同的斗爭中,先進的優秀的東西不斷為大家所認識和接受,并繼續發展;落后的低劣的東西不斷被拋棄和淘汰,從而使各民族之間共同的東西越來越多,有力地促進了民族關系和諧健康地發展,并最終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發展和繁榮。材料旨在揭示( )。
A.各民族間的斗爭促進了民族交融 B.文化基礎是民族交融的重要條件
C.古代中國各民族的交融不斷加強 D.漢族一直是民族交融的主導力量
4.考古表明,戰國至西漢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狹長形土坑墓為主,隨葬品也極具蜀地特征;至西漢中期,具有漢文化特色的長方形豎穴木槨墓成為主要墓葬形式,隨葬品也有明顯的關中特色。這反映出西漢中期( )。
A.蜀地墓葬出現平民化趨勢 B.蜀文化逐漸融入到漢文化中
C.蜀地經濟實力與關中相當 D.蜀文化與關中文化交流有限
5.戰國時期,七國君主都標榜是黃帝的后裔;十六國時期,匈奴人建立大夏國,自認為是禹的后代;鮮卑族拓跋部統一北方建立北魏政權后,其皇室也自認為是黃帝后裔。據此可知( )。
A.民族關系趨于平等 B.尊祖敬宗思想推廣
C.國家統一趨勢加強 D.華夏認同觀念強化
6.在春秋時代,尚存在著“尊王攘夷”的呼聲。但是到了戰國時代,“夷夏”高下之分,已經不足辨。孟子就直截了當地指出:“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也。”這說明,戰國時代( )。
A.華夏文化的輻射力增強 B.禮樂成為夷夏交往準則
C.百家思想呈現爭鳴態勢 D.少數民族完成了封建化
7.西周晚期至東周初,是早期史學發展的重要節點,歷史表述主題側重點由天命、族群及周王朝的發展變為貴族和諸侯功業等,中下級貴族及士階層逐漸成為歷史表述的主體,開諸侯國史著述之風、私人述史之風。這反映當時( )。
A.士族政治開始出現 B.傳統秩序受到挑戰
C.宗法觀念持續強化 D.禮樂制度土崩瓦解
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古以來,我國各民族之間保持著密切聯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下圖是學者繪制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分級圖。
——摘編自李靜、于晉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機制研究》
結合中國古代史的相關知識,緊扣圖中所示的一個或多個邏輯線索,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清晰。)
-參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中華文化是從中華大地上產生和發展的,不同地區的民族文化交流與交融,從而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體現中華文化的本土性,A項正確,排除BCD項。故選A項。
2.【答案】C。解析:據題意可知,西周時期規定了“雅言”作為官方語言,要求諸侯朝聘盟會時必有禮樂,禮則“雅言”,樂則“雅音”,禮樂皆尚雅,這就提升了周人言語的地位,強化了對周人和周人文化的認同,C項正確;當時還存在區別于雅言的方言,并沒有形成統一的語言,排除A項;這一做法主要是強化了對周人的文化認同,并不能說明繁榮了禮樂文化,排除B項;“消除了地區差異”的說法過于夸張,排除D項。故選C項。
3.【答案】B。解析:我國各民族在長期的共處中……先進的優秀的東西不斷為大家所認識和接受……從而使各民族之間共同的東西越來越多……”說明文化基礎是民族交融的重要條件,B項正確;材料說明民族交融的重要條件是文化基礎,而非各民族間的斗爭,排除A項;“不斷加強”和“主導力量”的說法無從體現,排除CD項。故選B項。
4.【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戰國至西漢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狹長形土坑墓為主,隨葬品也極具蜀地特征;至西漢中期,具有漢文化特色的長方形豎穴木槨墓成為主要墓葬形式,隨葬品也有明顯的關中特色。”可知,戰國至西漢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至西漢中期,具有漢文化特色的長方形豎穴木槨墓成為主要墓葬形式,說明蜀文化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并融入漢文化之中,B項正確;西漢中期,蜀文化融入漢文化之中,而非平民化趨勢,排除A項;根據蜀地墓葬的變化,無法判定其經濟實力狀況,排除C項;兩地文化的融合,說明文化交流密切,而非有限,排除D項。故選B項。
5.【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十六國時期、北魏(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少數民族均以黃帝、大禹為祖先,體現了華夏認同觀念強化,D項正確;材料反映了華夏認同觀念強化,民族關系并不平等,排除A項;少數民族均以黃帝、大禹為祖先,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不是尊祖敬宗,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華夏認同觀念強化,未涉及國家統一趨勢,排除C項。故選D項。
6.【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春秋時期上存在“攘夷”的呼聲,但到戰國時期,夷夏之間已經不足以分辨,這說明戰國時期華夏文化對周邊少數民族的輻射力增強,A項正確;戰國時期兼并戰爭不斷,禮樂并非夷夏交往準則,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華夏文化對周邊民族的影響,并非百家爭鳴,排除C項;華夏文化影響周邊民族,并不代表少數民族完成封建化,排除D項。故選A項。
7.【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晚期至東周初(中國)。西周晚期至東周初期,史學由原來關注貴族到關注士階層,說明傳統秩序受到挑戰,B項正確;“開始出現”材料無法體現,排除A項;宗法觀念弱化而不是持續強化,排除C項;禮樂制度土崩瓦解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B項。
8.【參考答案】
論題:中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形成中華民族意識共同體的主要途徑。
論述:民族交往是從民族接觸開始的,是民族交流交融的基礎。比如,古代中國長城沿線,生活著眾多少數民族,其在地域上與漢族鄰近,為各民族間生活和社會交往創造了有利條件。
隨著民族交往的增多,各民族間必然要進行文化選擇,由此形成包括資源、信息和語言交流在內的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民族交流。比如,北魏教文帝改革實行說漢話、穿漢服等措施,通過加強民族交流進而促進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重在文化交融、文化共享,通過血緣交融、習俗交融、信仰交融等,達到心理交融,心理交融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最高層面。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遼宋夏金元時期,各民族之間交錯雜居,互相通婚,少數民族政權還積極推進儒學教育,從而推動各民族形成對儒家文化信仰和中華民族的心理認同。
總之,正是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才奠定了古代中國大一統基礎,形成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鑄造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以上就是廣東教師招聘筆試真題:春秋戰國的動蕩與交融的全部內容,考生若想了解更多廣東教師招聘真題的相關資訊,如廣東教師招聘筆試真題、面試真題、模擬試題、歷年考題等,敬請關注廣東教資報名(http://www.series60v3.com/)。
點擊繼續閱讀>>
掃碼登錄
掃碼關注“廣東教師考試信息”微信公眾號
即可查看余下內容